×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重庆科技学院建校初期校史研究

人们追根溯源是为了不忘本。一所大学之根本就是其建校之初的历史本源,厘清这段校史,后来者将会获得有价值的历史启示。重庆科技学院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本源就是1951年建校的重庆石油工业学校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重庆科技学院今天的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两所学校就是重庆科技学院的“种子”。那么,这两颗“种子”是如何播种的?谁是播种者?谁是耕耘者?播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这些就是我们探讨的内容。明白建校初期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前辈开拓的事业,将大有裨益。 一、决定建校的上级组织 (一)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根据《重庆石油学校誌》记载,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通知石油管理局重庆办事处负责筹建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1]203。可见,决定建立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的上级组织是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这是一所由国家部委举办的学校,而直接上级领导就是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重庆办事处。据校史记载,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系就现有自办重庆钻井训练班加以扩充,成立石油钻采、石油机械两科,以培养钻探及机械干部为目的,由我局重庆办事处直接领导”。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同时在西南(重庆)、西北(咸阳)、华北(北京)、东北(大连)建立了四所石油工业专科学校,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重庆石油工业学校前身)只是其中之一[1]1。 (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根据《重庆钢校誌》记载,1951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决定筹办一所技术学校,由副部长兼西南钢铁工业管理局局长刘星负责筹办[2]211。可见,决定建立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的上级组织是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在当时是地方所属学校。 二、筹备建校的具体实施者 (一)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根据《重庆石油学校誌》记载,眨醒耄ㄈ嗣裾┤剂瞎ひ挡渴凸芾碜芫峙荚谖髂瞎ひ挡扛刹垦#ㄖ厍焓薪鼻滔罚┥枇⑹透刹堪唷?0名来自四川各地的高中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其中有大学肄业生)的青年编为专科钻探1班,学制2年。负责人为石油管理总局重庆办事处工程师李维钧[1]203。 (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的筹办工作是由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兼西南钢铁工业管理局局长刘星负责筹办。刘星是1935年初入党的老同志,抗战爆发于清华大学肄业,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第2野战军军政大学5分校副校长,对办学具有丰富的经验。1951年8月,西南钢铁工业管理局勘定巴县马王乡鱼鳅浩(现属重庆市九龙坡区)原川南糖煊公司酒精厂旧址建校。当时有破旧平房6栋21间,面积约1 350 m2。由重庆市劳动局录用的社会就业人员中调拨130人及101厂派遣职工40人来校学习,这170人即为开班学生。从7月决定筹办一所技术学校,8月勘定马王乡鱼鳅浩酒精厂旧址办学,招收170人作为首届学生开班。短短1个月时间完成了学校的筹建、招生,效率是非常高的。 三、两校建校初期的校址变迁 (一)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据《重庆石油学校誌》记载,1951年9月,此时石油干部班(4月招收的专科钻探1班)还暂时在重庆市江北盘溪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行课。新招收的高中毕业生147名(其中,63人编为专科钻探2班,84人编为专科机械1、2班)和高中二、三学期失学青年、初中毕业生52人(编为初级班),暂时安排在歌乐山油矿车库行课。此时学生分成两处,学校行政管理办公地点却在重庆市渝中区潘家沟1号(现和平路156号)重庆办事处驻地办公。可见,不仅没有专门的校园,而且学生行课地点和学校办公地点都不在一个地方,相距还很远。解放初期重庆市的交通并不发达,其困难是超出现在人们的想象的。这尤其令后来者佩服建校初期的创业者。直到1952年2月,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的石油干部班(专科钻探1班)和歌乐山油矿车库行课的学生,全部迁到化龙桥黄桷村4号校址行课。这个校址虽然是油建公司的旧库房改建而成,吃饭、住宿、洗澡条件都很有限,但是解决了分散办学的困难[3]。1955年8月,学校迁到大坪石油路1号新校址办学。可见,重庆石油工业学校建校初期的校址有4处,分别位于江北区盘溪路、歌乐山油矿车库、重庆市中区潘家沟1号(现和平路156号)和化龙桥黄桷村4号。 (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重庆钢铁工业学校最早的校址在巴县马王乡鱼鳅浩(现属重庆市九龙坡区)原川南糖煊公司酒精厂旧址。1952年3月,西南行政区投资48亿元(旧币)建新校区。1952年8月,选定巴县马王乡复兴村石碾槽为新校址,征地215.3亩(约14.35公顷)。到1953年12月,竣工新建校舍有教学楼、实验室、实习工厂、学生宿舍和食堂等。1954年1月,学校从鱼鳅浩迁至复兴村。此时重庆钢铁工业学校办学设施已经非常完备,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直到1959年6月,重庆市委决定学校由复兴村迁往杨家

上一篇:应用技术大学秘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下一篇:山地住区设计的生态适应性策略研究——以重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