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矿“三违”行为剖析及防范对策
作者: 高毫
摘要:分析煤矿“三违”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煤矿“三违”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三违”是指:矿山企业职工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以及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或行为等,进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既有物的因素(安全投入少),也有人的因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不到位)。美国杜邦公司曾经对不安全的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每起不安全行为,其中被忽视的隐患就有3000起,在这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中,可记录在案的隐患就有300起,在这300起记录在案的隐患中,严重的违章行为就有30起,在这30起严重的违章行为中,就孕育着1起重大安全事故。从实际来看,所发生的一切事故,人所不及的不安全状况占到4%,人的不安全行为占到96%。在我国的煤矿企业中,因“三违”现象造成的安全事故,其损失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对煤矿的“三违”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查找煤矿“三违”现象成因,探索其防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1心理因素煤矿职工,尤其是生产一线的职工,安全业务技术素质低,难以区分遵章和违章之间的区别与界限,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违章作业的危害性等认识不到位,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图省事、怕麻烦,根本不顾及“安全第一”的重要性,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不严格按照工艺流程、作业规程和措施作业,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1 麻痹大意 麻痹就是失去警惕或疏忽大意,麻痹心理的形成往往与经验有直接关系,有的人由于从事的是经常干的工作,认为作业环境熟悉,导致思想上的麻痹,对作业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或者是思想上能引起重视,但实际行动上没有重视,仍凭借经验仍以违规的习惯方式作业,也有的是因为单位很久都没有发生过事故,普遍认为安全生产线已成为固定形式,情形比较稳定,在职工的意识形态中,安全意识逐渐松懈,把规章制度都抛之脑后。1.2 习惯性心理 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并且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这种心理成为习惯心理,有些职工不顾井下多变的条件,仍然按照原来的作业方式,把领导的教育提醒当成耳旁风,表面上答应,领导不在场时为省事而违章操作,也有的职工因为工作时间比较长,熟悉工作的内容和操作的方式,甚至有的职工看惯了、干惯了、学惯了,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没有问题,造成思想上的不以为然。1.3 蛮干心理 蛮干是指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的一种逞能行为,有的职工不管违章不违章,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事,认为按照规程束手束脚,活都没法干了,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也有的职工只顾埋头干活,无视工作环境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的甚至发现了隐患也视而不见。1.4 侥幸心理 在工作过程中,一些职工进行违章作业但是并没有出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认为自控能力较强,能够把握作业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就图省事而简化作业,把安全规程抛之脑后,经常抱有投机取巧,侥幸过关的态度,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①井下工作时间长,对工作环境比较了解,认为一些小的违章不会出事的。②因为部分安监人员对三违查处不力。1.5 急躁心理 当单位完不成任务、工资较低、井下生产条件恶劣、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比较多、比较复杂等都容易出现急躁情绪,特别是一些人因为下班后有事,都会在工作中出现急躁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使人理智受到限制,意识范围狭隘,不能正确评价行为的后果,表现为感情冲动,行为鲁莽,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等,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最容易进行违章作业而导致事故的发生。2环境因素2.1 作业条件恶劣 受矿井地质条件、煤层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矿井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他们时刻面临复杂多变的生产条件,随着采矿作业的进行,不可预知的环境因素长期存在,在心理方面职工容易产生疲倦,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不安全的因素。2.2 社会环境 在收入方面,职工的期望值往往比较高,与其它行业相比,其差距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职工产生失落感,进而造成思想的波动。此外,因家庭矛盾、生老病死等重大事项,也会对职工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导致职工的思想情绪产生波动,造成安全行为的失调。2.3 装备设施 同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相比,我国的煤矿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开采装备,或是自动化、现代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煤矿开采装备水平比较低,有些设备存在缺陷,甚至是带病运转,这种现象集中表现在地方煤矿中,反之在国有重点煤矿中,这种现象相对较少些。3管理因素
上一篇:引发战争?官民争夺产销权?盐的历史比你想象
下一篇:行政管理面临的挑战